為什麼想聽「打造不可替代性:如何搭建個人護城河」講座
聽這堂課主要動機是AI興起,文字類工作取代性高,該如何精進自身能力建立個人的護城河?
透過李開復列出的未來可能被AI取代的職業,再經過Gipi院長設定矩陣的兩個維度說明工作內容越獨立,其實越有可能被AI取代,如果自己的工作不需要與人溝通,機器做得比你更精確、更好,你的工作就會被取代。
現在這個時代需要與人合作,但又不過度依賴別人,像是國外某些科技業領高薪的主管,公司要求他有要有執行能力,因為單純的分派工作,機器就可以分配了,不需要一個領高薪的人來做。
比不可取代性更好的說法是,擁有選擇的自主性
有危機意識的人工作者一定會開始想到底要怎麼創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在此堂分享中,Gipi院長個人建議不可取代性更好的說法是擁有「選擇的自主性 」。
選擇自主性是長期的職涯規劃的重點,如同為什麼大家在追求財富自由,其實是希望自己能自由運用時間,但如果落入了短期思考容易進入討好的心態,討好公司、討好上司、討好同事,需要當心落入短期利益追求的競爭。
工作中的你,在與誰競爭?
在工作中難以避免競爭,但我們想要競爭的是什麼?是在爭工作成就還是人生目標?以職業足球守門員為例,他在競爭的對象會是誰?
- 同隊守門員
- 敵隊守門員
- 球員
我們必須看守門員當時想要爭求的是什麼,如果只是上場機會那麼競爭的是同隊的守門員,如果要在聯盟中獲取更好的薪水,競爭的是敵隊守門員。
如果我們只把自己鎖在單一公司那很容易把公司的夥伴都當作是對手,但其實我們要思考的永遠是自己的人生目標,回到「以終為始」這個概念,回到自己想解決什麼問題,或是在這家公司想要獲得什麼經驗(終),再來擬定自己學習計畫與要做到哪些事(始),會讓自己更加聚焦。
如何創造自己的差異性
小群體的差異化其實是很容易顯現,但是當換到大群體的差異化就相對困難,小群體我們可以視為公司內,大群體可以是轉職的時候,當我們要跟一群類似職能的角色競爭,轉職時要如何去塑造差異化。
打個比方來說,面試時我們常聽到面試者說,我是個喜歡主動學習的人,不過實際上應該轉換成我有做了什麼事,證明我是個喜歡學習的人,例如在面試中帶入我有一個學習記錄的部落格,這就能證實我是個喜歡學習的人。
公司裡的差異性該如何建立,下列有三種人,可以思考如果哪一個是最有可能晉升的人,
- 讓老闆放心的人
- 跟老闆關係好的人
- 專業性很強的人
我的排序是1.讓老闆放心的人2.專業性很強的人 3.跟老闆關係好的人,事實上,讓老闆放心的人,會是最容易晉升的,但如何在老闆心中建立差異性,比如:收到老闆群發的信件,看完後可以再自己找資料回饋給老闆,創造跟老闆討論的契機,也是建立信任的開始。
沒有戰場,將軍如何展現價值
在公司中,我們要找到自己的戰場,理想狀態是你能嗅出公司的困境,進而協助公司,如果跟我一樣,初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該如何找戰場?
下圖是頭部矩陣,一開始我們可以先從找到自己的小山頭開始經營,站穩小山頭之漏,再慢慢發展到頭部,想要更了解的話可以閱讀<躍遷>一書,成為頭部後就變成自己特有的優勢,工作上的時候必須思考可以帶走的東西,能力、性格、學經歷跟外在形象,都是自己本來擁有的。但頭銜與公司是帶不走的,但你做過什麼、會什麼才是關鍵,需要提醒自己能帶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是什麼。
如何創造不可替代性工作性質
根據講座分享中我個人體會到不可替代性的工作特性如下
- 獨立作業性低,需要與人協作的工作類型
- 工作重複性低,需要因應不同狀況(情緒)調整對策
在未來soft-skill會提高,人際的連結關係,越來越重要,我認為在AI跟資訊大爆炸,多螢幕充斥在整個生活的世界,返璞歸真的觀念會越來越被重視,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打字、不是貼圖,而是一通真人的關心電話,因此能擁有機器無法做到的同理心、應變力,是在職場中除了專業能力更重要的實力。
打造護城河要注意五個要點
- 要夠寬夠深,防止別人跨越
- 要具備彈性,才不困死自己
- 要有利可圖,才不會餓死
- 要有利基市場,策略性建立
- 要會佈局,想下下一份工作。
行動學習家-Liz
16型人格MBTI測驗只佔1%的「提倡者」、人類圖中的生產者。
興趣就是學新事物,只要感受到自己進步了,就會開心。
現於軟體業擔任B2B行銷。